大象直聘 > 大象资讯 > 司机们要下岗?危局中滴滴暗自发力自动驾驶
司机们要下岗?危局中滴滴暗自发力自动驾驶
# 互联网圈子
2024年12月30日
738b4710b912c8fc145b238c952a3b40d78821f2.jpeg

在2019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上,滴滴出行副总裁、AILabs负责人叶杰透露,滴滴自动驾驶出租车最快或将于今年年底在上海落地,用户可以在上海特定区域内体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,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作为滴滴的战略新方向,惹人瞩目。

提起滴滴,我们首先可以想到,国内尚未上市的超级独角兽,与美团、字节跳动合称TMD的三小巨头,全球融资额度最大的未上市出行平台之一,共享出行领域的“亏损王”等等,这些都是滴滴,而今又增添了一项,自动驾驶领域的新星。而这个争议百出的明星独角兽,依然面临着最大的问题,那就是持续亏损的问题。

亏损问题一直是滴滴的“内伤”,长期以来滴滴都在寻求治疗的“药方”。为了弥补亏损,滴滴尝试做外卖业务,但终究偃旗息鼓,又试水金融,布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。为了获得生存喘息的机会,滴滴不断进行新的尝试。

一、亏损缠身的行业霸主

2012年,小桔科技在北京成立并推出“嘀嘀打车”APP,从其自身的定位能看得出,彼时的“出行”是有界限的,是要解决打车难的问题。

2015年9月,“滴滴打车”进行全面品牌升级,更名为“滴滴出行”,明确构建一站式出行平台。

随后先后合并快的、收购优步中国,占据了中国共享出行行业90%的市场份额,成为中国共享出行行业的霸主。从解决方便出行、打车容易的移动打车客户端,逐渐演变为一个覆盖出租车、专车、顺风车、巴士、豪车等领域的综合共享出行平台。

可是作为如此体量的出行平台,却陷入连续的亏损之中,至今已经进行了若干轮融资,却仍然没有找到盈利的办法。

滴滴2018年财报显示,2018年继续在上年的基础上持续亏损,当年给滴滴司机的补贴就超过了113亿元,全年亏损近109亿元,截止2018年,滴滴创业6年已经累计亏损390亿元,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“亏损王”。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曾公开表示:“六年内滴滴从未盈利,未来能否盈利还不好说”。

难以盈利的背后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其中最重要的是滴滴在出行行业构筑的壁垒不够,给了对手可乘之机,对于对手掀起的补贴大战,滴滴不得不被动接招。滴滴虽然靠着雄厚的资本在补贴大战中活了下来,但是亏损却进一步扩大。以目前普遍巨亏的出行行业现状和激烈竞争局势,滴滴不得不探索出行之外的盈利点。

二、出师不利的跨界外卖布局

2018年美团在滴滴营收腹地的南京掀起价格战,逼得滴滴不得不进行战略反制,并顺势推出了滴滴外卖,打响了反制美团进行自救的第一枪。

2017年的时候,滴滴的CEO程维接受采访时曾经对外表示:“共享出行领域的战争,已经在2016年终结了。”没想到一统的共享出行江湖上,又一次掀起腥风血雨,这其中就包括当时在外卖领域如日中天的美团,美团入局打车业务,这让滴滴有点措手不及。

2017年美团相继在上海、南京等一二线城市推出了“美团打车”,直接打响了在滴滴营收腹地抢食的战争。

或许是看准了滴滴依靠高额补贴堆起来的客户和流量的弱点,美团迅速掀起价格补贴来获取市场份额,订单量直线上升,滴滴不得已跟进,迅速陷入了跟对方死掐的“价格战”之中,战事一度胶着。

美团跟滴滴玩的就是“田忌赛马”的游戏,美团用自己的下等马“美团打车”来打滴滴的上等马“滴滴出行”。这对把出行作为核心业务的滴滴来说如芒在背,必欲除之而后快。

怎么办呢?既然美团可以进军出行行业,我滴滴为什么不能进入你的业务核心外卖呢?于是滴滴外卖应运而生。

“出行+外卖”模式并非滴滴首创,国际上早有先例。国外出行领域的行业巨头如Uber、Grab等都曾从单一出行业务拓展到这个领域,实际发展的都还不错。

2015年推出的Uber Eats大获成功,在2019年第二季度亏损额度达到52亿美元时,Uber Eats这项增值服务表现亮眼:其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140%,与320万家餐厅合作,收入暴涨72%(为5.95亿美元)。这一季度盈利数据甚至可与中国外卖巨头美团外卖的数值比肩。

2018年3月Grab合并Uber东南亚业务之后,加速了业务扩张的脚步。据悉,过去一年,Grab的外卖业务扩张到了6个国家的199个城市,其市场份额在新加坡、泰国和菲律宾已经排名第一。

滴滴在这个领域的拓展却并不顺心,布局失策、强大竞争对手美团,让这个业务分支很短命。

2018年4月,滴滴外卖登录无锡之后,此后相继在南京、泰州、成都等地开城,据悉滴滴内部还有个“百城计划”。

但是2018年7月进驻河南郑州之后,滴滴外卖再没有进入新的城市,虽然滴滴外卖对外宣布还在持续运营当中,但是现在实际上解散雇员的步伐已经开始,这意味着花费10亿资金的滴滴外卖,在不到一年时间内,就画上了句号。

回头来看滴滴入局外卖,更像是一场仅仅针对美团的报复性行为,而非出于更深的战略思考。滴滴外卖仓促应战而后迅速落寞,这都显示出这个业务一开始就没有得到管理层更深层次的关注。

夭亡的滴滴外卖岂能阻止滴滴自救的步伐,对于失算的棋子,当弃则弃。可是还必须有王牌才行,滴滴的王牌早就备好了,只不过是等待时机出手罢了,这张牌就是一直在暗中孵化的金融业务。

三、金融服务前途未卜

外卖业务进展不顺,滴滴在金融领域动作却在加速。相比准备不足的滴滴外卖,滴滴金融则已经暗中策划了很久,为滴滴金融的诞生准备好了充分的条件。

2019年1月2日,“金融服务”频道在滴滴出行APP正式上线。这是2018年滴滴金融事业部成立以来,首次集中对外呈现产品板块,包含借钱、理财、保险商城、滴滴支付、分期购车、车险、车主贷款等项目。

其中,提供借钱服务的是滴水贷业务,这是2018年4月上线的信贷产品。这个业务从上线之初的只有服务次数多、征信良好的车主才可以申请,逐渐覆盖到车主、乘客、普通用户均可办理。

滴滴的金融布局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。2015年7月,滴滴与快的合并后获得20亿美元融资,作为投资方的中国平安与滴滴合作推出了“滴滴平台司乘意外综合险”正式入局保险。

2015年12月,滴滴获得商业保理牌照;2016年3月,拿下融资租赁牌照、保险代销牌照。2016年3月,滴滴还出资10亿元成立众富融资租赁(上海)有限公司,正式涉足汽车融资租赁领域。

随后,滴滴相继推出了分期购车产品“滴分期”和类似余额宝功能的理财产品“金桔宝”。

2017年8月,滴滴收获网络小贷牌照。同年12月,旗下控股公司成功收购北京一九付支付科技有限公司,间接斩获金融业务最为关键的第三方支付牌照。目前,滴滴支付服务中,不仅有滴滴付款码,还有滴滴和银行联合推出的借记卡和信用卡。

到了2018年,滴滴布局金融进入加速状态。2月,将原有的曼哈顿(金融部门)升级为滴滴金融事业部;4月,上线现金贷产品“滴水贷”,入局消费金融领域;7月,推出“滴滴金融”APP。

2019年1月,滴滴“金融服务”频道在滴滴产品端上线。7月,滴滴继续扩张金融版图。旗下控股公司——迪润(天津)科技有限公司入股现代财产保险(中国)有限公司,滴滴又收获一块保险牌照。

8月,有消息称,滴滴有意拿下一块银行牌照,拟在天津发起设立民营银行。目前滴滴已经在金融领域拿下了六块金融牌照,金融平台雏形初现。

对此有财经金融领域专家称,互联网企业做金融业务,其主要业务可能是亏损,但由于获得了比较多的活跃用户,这些活跃用户的不断变现是可能创造收益的。而这个变现在金融领域最直接,很可能是产生丰厚的利润。

滴滴金融看似水到渠成,实际上滴滴金融现在面临的考验仍然不少。第一,就是单一业务场景的问题。比起阿里巴巴丰富的应用场景,滴滴金融目前的应用场景仅仅是在出行领域。第二,就是滴滴金融现在面临跟很多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样的问题,就是越来越严的金融监管问题。

相比起这些挑战,现下更为致命的是,平台层出不穷的安全隐患问题,直接导致滴滴在2019年的资本寒冬中宣布裁员自救。

四、雪上加霜的“出行安全”问题

2019年初滴滴宣布裁员15%,超过2000的员工被裁掉,滴滴以这样一种方式宣告“过冬”。滴滴的冬天来的并不让人意外,固然跟固有的亏损有关系,也跟频繁出现的交通安全事故有关。

交通安全领域的根基是什么?是安全。不幸的是,柳青的一句“就是怕”显露出独角兽滴滴在出行安全这个根基存在的漏洞。

在恶性事件事发之前,滴滴就曾因为平台接入运行的无证车辆过多,而引起交通部门的巨额处罚。

早在2017年十二月,就有广东媒体报道称,滴滴广东分公司未取得相关的网约车运营资质,以及介入大量无证照驾驶车辆,遭十四宗交通罚款记录,时间是2018年5月之前,几乎平均每月两起交通处罚。但是这些都没有引起滴滴高层的足够重视,直到后续安全事故的发生。

柳青的“怕”,代表了一种敬畏感,这不仅仅是对于柳青而且对于滴滴出行,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,只不过这种怕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。

2018两起极端事件,挑战了消费者的安全底线,由此爆发的舆论危机想必滴滴也始料未及:网友的指责让其官微沦陷。各方舆论对滴滴的安全措施、责任意识、模式漏洞、甚至是企业价值观进行了持续质疑。

而事件的背后,是滴滴长期亏损高层背负着盈利的压力,不得不加速业务发展从而忽视了出行安全这个根本所致。两次事件都跟滴滴的顺风车业务紧密相关,这绝对不是偶然。外界一直盛传,滴滴的顺风车业务是盈利的,从下面数据来看,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。

据媒体报道,滴滴顺风车成交总额均保持每年50%的环比增长。在2017年,顺风车的成交总额接近200亿元,占到滴滴总GMV的15%,收入约20亿元,净利润接近9亿元人民币。

平台面临的系列问题,直接导致顺风车业务无限期关停。从2018年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安全自查,滴滴不得不裁员整改。随着各地区交通监管的进一步加强,由安全问题引发的司机清退、运力承压、信任考验等也成为笼罩在滴滴头上的阴云。

这对于使出浑身解数谋求自救的滴滴而言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但这仅仅是内忧,还有虎视眈眈打算进军网约车领域的一众对手,正悄悄的进入滴滴的核心领地,钢刀已经握在手里,围猎滴滴的情形愈演愈烈。

五、内忧未去,外患不绝

最新消息,T3出行成为今年进入网约车领域的新玩家。它的闻名在于它豪华的股东阵容,它的股东不仅包含上汽、东风汽车、长安汽车等三大央企汽车品牌,还包括腾讯、阿里、苏宁三大互联网巨头,合计持股超过40%,成为一家具有整车厂背景的网约车公司。

T3并不是最后一家。9月17日,一款名叫“旗妙出行”的APP在苹果和安卓各大应用商店上线,“旗妙出行”是一汽旗下的出行平台,可以通过旗下红旗H5、H7等多个车型为用户提供服务。目前,包括上汽、东风、长安、威马、小鹏等多家整车厂企业均已经组建出行公司,整车厂成为出行领域一股新势力。

而现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,汽车行业整体不景气,购车人数连续滑坡。基于行业判断,整车厂更倾向于自己做出行平台。而整车厂作为上游的供应商,在出行领域更能够制造出安全、舒适的整车环境,在未来的出行“交锋”中必然更能技胜一筹。

除了整车厂,还有很多传统的对手,如嘀嗒出行、神州专车等等老对手。在滴滴闭关顺风车整改期间,昔日的竞争对手动作频频,实力大增。

今年9月,嘀嗒打车对外宣告盈利,并且自有平台用户数突破1.3亿人次,估值数百亿,俨然成行业头部玩家。

神州专车2018年实现盈利2.12亿元,首汽约车7月10日宣布已在上海、深圳实现盈利,并称今年要实现整体盈利。

这些后来者,之所以盈利,部分原因归功于高德、美团的流量扶持。另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它们重新上线了顺风车业务。

哈罗、美团、曹操专车等相继上线顺风车业务。基于高德地图的庞大流量,其在2017年7月上线打车业务,聚合了滴滴快车、曹操出行、神州专车、首汽约车等主流出行服务商,迅速打开了局面。

今年4月,美团也在南京、上海等地上线了“聚合模式”,并与首汽网约车进行合作。这样的“抱团式”打击,无疑是对“滴滴”的示威,而这也直接显示在了市场份额上面。

在《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》中显示,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中,滴滴的市场份额为63%,相比顶峰时期的90%已经跌去了1/3,而各路网约车公司正在步步紧逼,进一步蚕食滴滴的市场份额。

另外,传统车企也在加速网约化的步伐,这使得原本试图一统天下的滴滴出行,将面临非常严峻的竞争局面。随着各路人马涌入共享出行的赛道,对于正身处其中的滴滴而言,唯有建立自己的核心壁垒,才能守住自己的领地。

六、赌命押宝新能源、自动驾驶

对于穷追不舍的对手,滴滴显然有点手足无措。而现在,对于滴滴而言,最大的革命就是自我革命。

随着人工智能、电动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兴起,滴滴显然意识到一场自动驾驶、新能源的风暴不可阻挡,如何用尽可能快的时间,赶在竞争对手之前抢占战略制高点,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
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,而2017年4月融资了55亿美元之后,滴滴提速研发自动驾驶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技术。

滴滴在推动新能源、自动驾驶等领域最新最大的动作在于实施“洪流联盟”。其目标是围绕着无人化、共享化、电动化这三个方向,其目标意在顶层设计上真正实现汽车共享化,滴滴未来也将变成一个共享汽车运营商平台,真正改变人车关系,从车源、新能源、自动驾驶技术等多方面执行落地。

首先,是车源领域。滴滴联合北汽、丰田、一汽、比亚迪等汽车企业展开战略合作,与这些头部车企在网约车、车队运营、汽车租赁、自动驾驶等领域展开合作。与车和家一起推动共享出行场景的智能共享汽车,推动“洪流联盟”落地。

并分别在7月、8月份,分别推动滴滴旗下小桔车服的组织架构升级,其目标是与车企形成互利共赢的关系;另外与中国平安展开战略合作,将在租车、保险、维保、充电等领域展开合作,当然这也是“洪流联盟”内容落地的一部分。

再次,就是新能源领域。在这个领域,滴滴加强与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桩、充电站方面的布局。6月26日,滴滴与南网电动达成战略合作,双方将展开平台互联互通,实现“车、桩、网”一体化综合服务。

8月1日滴滴更与英国石油巨头BP展开合作,双方将展开充电站方面的合作,官宣当天即在广州首家BP充电站接入滴滴平台旗下的小桔充电平台。

而这个领域的合作刚刚开始,BP与滴滴的合作不会是滴滴在该领域合作的最后一例,相信还会有后续动作。

最后,就是自动驾驶技术。8月5日,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独立,由部门升级为公司,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、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,滴滴出行CTO张博兼任CEO。这是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动作。这背后是滴滴早先几年就已经布下的“棋局”。

2016年,滴滴成立自动驾驶团队;之后在2017年、2018年相继成立美国硅谷和加拿大多伦多成立研究院和滴滴实验室;2018年5月,与大众成立合资公司,目标是提供10万辆电动化、自动驾驶共享车队,其后先后获得加州的自动驾驶路测资格和北京的自动驾驶路测资格。

2019年3月,滴滴旗下全资子公司滴滴沃芽成立,其经营范围涵盖自动驾驶技术等等,7月对外宣布清退30万名不符合平台要求的司机,并表示将使用无人驾驶取代;同月,获得丰田汽车6亿美元融资,双方将在自动驾驶领域展开合作。

直到最新的自己驾驶部门进行分拆独立,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步伐大幅提速,在自动驾驶上面的投入更加的不遗余力。

将“烧钱”的自动驾驶部门独立分拆让其自谋出路,一方面可以让滴滴卸下一块重担,另外也可以为滴滴上市拉升估值。外界猜测,滴滴很可能会效仿其美国前辈Uber。

早前Uber将估值72.5亿美金的自动驾驶部门独立分拆之后,迅速获得软银、丰田等财团10亿美金投资。而后一个月,Uber便成功上市。

尽管现在自动驾驶技术尚不成熟,安全风险高,但是并不否认这是大势。对于深受亏损之苦的出行公司而言,抓住这股趋势,未来才有可能盈利而后逆风翻盘。

目前,滴滴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进展,除了落户上海的无人出租车,还有最新的滴滴Al技术研究成果进展。

在2019中关村论坛—AI WORLD 2019世界人工智能峰会上,滴滴出行副总裁叶杰平教授介绍,滴滴Al开放平台,已经集中开放五大领域,包括视觉智能、语音智能、语言智能、数据智能、时空智能等出行核心技术领域,并推出了智能汽车、智能运营、智能客服、智慧城市四大Al行业解决方案。

这些消息仅仅是一部分,相信更多的消息会陆续出来。尽管现在目前的亏损靠着这招未必就能解决,投资自动驾驶就是投资未来,能否最终看到收益,谁也说不好,但比起入局外卖等盲目花掉的钱,显然花在自动驾驶上面的钱更值得。

逐步退出不擅长的领域,更加聚焦于新能源车联网、自动驾驶等未来出行等领域的滴滴,依靠现有的数以百万计的司机和数以亿计的用户,在未来的出行领域才有希望实现突破。